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定盘星”。学院党委紧密围绕“争创一流学院”的总体目标,构建了“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的工作格局,以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形成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机制创新力、精神感召力四力协同机制,锚定“一融双高”建设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控制学院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为高水平学科建设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一、强化政治引领力,校准科研创新航向标
学院党委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学院事业发展全过程,构建起“党委定标—支部定策—党员定责”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学院科研工作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是顶层设计融入学科战略。党委牵头修订研究所重组方案,制定《内设研究所建设管理及绩效评价办法》,推动11个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精准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需求,从源头上将学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大局。二是决策机制贯通科研管理。完善“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在学科布局、人才引育等重大事项决策中充分发挥党委把关定向作用。近两年来,先后推动设立海外引才大使等5项人才新政,学院新增国家级人才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为科研创新集聚了高层次人才力量。三是思想建设赋能科研攻坚。构建“党委领学—支部研学—项目组践学”理论学习体系,在揭榜挂帅项目组、项目攻坚团队中设立临时党小组,将科学家精神研讨纳入组会微党课,导师带我学理论带入组织生活中,促使科研攻关与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确保科研人员在思想上紧跟党的步伐,在行动上服务国家需求。

二、夯实组织凝聚力,锻造科研攻关主力军
学院党委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推动“支部建在创新链上”,着力打造科研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打造“双带头人”领航矩阵。目前学院教工党员占教工总数的61%,7名教授、3名国家级人才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82%的研究所所长由党员担任,学院推出一支以“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为党建引领,党员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研攻坚力量。二是构建“三联”体系。学院党委积极指导和支持党支部与科研院所的联学联建联研。以党建为引领,以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己任,党支部牵头积极与合作的科研院所共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共同开展党日活动,共同围绕科研项目加强研究攻坚。学院基层党支部先后与5个研究院所开展三联活动,通过跨单位、跨学科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凝聚攻坚合力,提升科研攻关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建立全周期保障机制。党委在四个新兴方向建设中创新设立临时攻关党支部,通过跨单位协同、资源调配、思想动员等方式,有效推动项目突破技术卡点,保障了新兴方向在育苗期实现关键突破,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机制驱动力,构建五链融合生态圈
学院党委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党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党建牵引五链贯通。学院党委以“五链融合”理念为指引,整合就业、校友、高校、政府等资源,打造“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对接、人才链支撑、资金链保障、服务链赋能”的五链协同生态,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组织优势转化合作优势。通过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机制,打造属于控制学科的朋友圈,构建“五链融合”的科研协同发展生态,形成“支部建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成果落在链上”的效果。三是服务网络赋能生态构建。打造班子成员访企拓岗品牌,将党组织的协调力转化为跨领域协同的“粘合剂”,构建起“校内院所协同、校地资源联动、校企需求对接”的立体化创新网络,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的有机衔接,提升了学院科研创新的整体效能。

四、厚植精神感召力,培育科技报国生力军
学院党委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融入党建与科研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一是价值引领贯穿教学科研。开设教育家精神成长论坛,推行导师带我学理论、科研团队思政案例库建设,深挖学科思政资源,推动组织生活与课程思政、科研育人深度融合,使师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接受精神洗礼,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报国志向。二是先锋工程激发担当作为。设立党员先锋工程8项、党员责任区6个,组建10支党员师生志愿服务队。2024年学院党员在教学创新、科技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55项,孙希明教授团队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安毅团队荣获“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特等奖”、范剑超教授团队在“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国家特等奖,孙希明教授团队获国家二等奖;张雪涛教授获评“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彰显学院党员在科研一线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典型示范强化使命传承。1个党支部获评校“一融双高”特色党支部,2个为校样板支部,6个成为“领航卓越”支部,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形成了王伟、孙希明等“科技领军雁阵”,营造了“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经验启示:学院党委实践表明,推进“一融双高”建设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注重精神赋能,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文化优势,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科研团队和人才;二是深化机制创新,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破解学科交叉壁垒,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示范的立体化党建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未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锚定一流学院建设目标,深化“一融双高”建设,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中彰显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领军人才贡献“控制”力量,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锻造新优势、再攀新高峰而不懈努力。